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郑湘琪当前在“双碳”目标下,可再生能源行业按下发展“加速键”。作为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技术,储能也迈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新投运装机规模约863万千瓦/1772万千瓦时,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

目前,常见的储能技术包括物理储能(以抽水蓄能为主)、新型储能(电化学储能为主)、氢储能等。其中,电化学储能正处于聚光灯下。

致同咨询近日发布的《致同咨询行业洞察——电化学储能行业》报告显示,电化学储能因其不受自然条件影响,且具备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大、循环寿命长、充电速度快、放电功率高等优势,能够弥补风能和太阳能随机性和间歇性的特点,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与经济性,而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

电化学储能具有广阔市场空间

在致同咨询TMT-信息技术行业领导合伙人、交易支持服务联席主管合伙人陈敬文看来,电化学储能具有宽广的市场空间。在顶层设计维度,为了推进储能产业的发展,一系列支持政策纷至沓来。此外,我国开展电化学储能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动力电池领域的快速发展,为电化学储能提供了扎实的技术、产能和品牌基础。

基于电化学储能领域强大的市场潜力,近期以来,众多企业纷纷在该赛道加码布局。宁德时代首个以储能电池为主的“零碳工厂”诞生,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和储能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特斯拉首个海外储能超级工厂落地中国……

“我国电化学储能相关厂商无论在技术水平、项目经验还是市场份额上,在国际市场上都具备非常强的竞争力,发展阶段也算是领先全球。”陈敬文表示,我国电化学储能供应链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电池组及储能系统集成商两个方面,这些供应商不仅在国内市场中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在海外市场同样占据了主导地位。

例如在电池组领域,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均已成为全球头部储能电池组供应商。根据SNE Research的统计,2022年宁德时代储能电池出货量的全球市占率达到43.4%。

据陈敬文介绍,目前我国的电化学储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上游材料(以电池核心原材料为主)、中游核心部件(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等),再到下游应用,均已有完整的布局,且在每个细分领域均涌现出在国际中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聚焦下游应用,电化学储能当下主要落地的场景包含发电侧、输配电侧与用户侧。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2023年对我国新能储能项目装机规模的统计,目前电化学储能主要以发电侧(占比48%)和输配电侧(占比45%)为主,用户侧仍处于起步阶段。

储能厂商需克服成本控制挑战

展望未来,陈敬文认为,大储(发电侧和电网侧的大型储能)仍将是电化学储能的主力应用场景,但在分布式能源(如分布式光伏电站)发展下,用户侧储能特别是户用储能系统需求将增加。其次在技术路线方面,锂电仍是主流,但非锂储能及混合技术应用也将逐渐增多。

此外,陈敬文告诉记者,电化学储能领域的一体化系未来发展的潜在趋势,上游锂电池企业未来可能提升储能设备全栈自研能力,直接触达下游客户,给纯储能集成商带来较大的竞争风险。事实上,近年来系统集成商作为储能产业链的中游末端环节应运而生,其上承设备提供商,下接储能系统业主。在目前的模式下,上游的设备提供商无法直接触达下游客户,掌握一手客户资源。

“而储能企业的‘全栈自研’能力,即从电芯、BMS、PCS、EMS等储能系统主要的零部件全部由自己研发生产,可以保持各部件设计的一致性、提升安全性和效率,并降低成本。”陈敬文表示,因此在未来,随着客户资源的积累、储能各环节及部件技术的研发推进,设备提供商,尤其是锂电池提供商,可能跳过系统集成商直接与下游客户开展业务,单纯的储能集成商存在较大的竞争风险。

谈到电化学储能厂商或将面临的挑战,陈敬文坦言,成本控制是储能企业,尤其是行业首批进入者,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具体而言,成本控制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前期大规模资本投入带来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是前期生产成本降低的压力。对于资本投入而言,类似动力电池、光伏电池这两个板块,储能电池的生产需要匹配大额设备、基建等,因此需要大额的资金投入,持续的资金支持是储能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而在生产成本方面,陈敬文称,“电力行业是一个成本敏感性的行业,储能设备在电力系统大规模应用的前提下配置及使用储能设备的成本要低于其能给电力企业带来的收益,因此在储能电池生产成本上锱铢必较是储能生产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尤其在行业发展前期,技术路线尚未成熟,前期进入者需要投入大额的研发明确技术路线、降低生产成本。”

点赞(551)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