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头条
走“三夏”看秸秆的“七十二变” 科技加持助力“秸”尽所能
伴随着今夏小麦丰收,田间地头的秸秆也多了起来。作为粮经作物种植生产大国,我国也有着丰富的秸秆资源。秸秆如何“七十二变”?秸秆再回农田,循环农业有何新亮点?如何挖掘秸秆的更多“隐藏技能”?首先,我们去看秸秆的“七十二变”。
全球首个鳄蜥科普研学基地今日启用
今天(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为向社会展示保护区内丰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贺州园博园鳄蜥科普研学基地正式启用,这是全球首个鳄蜥科普研学基地,参观者来到这里能够近距离地了解国家
进入单陀螺仪模式 哈勃望远镜恢复观测
美国航天局日前发布消息说,此前因陀螺仪故障暂停科学观测的哈勃空间望远镜转入仅使用一个陀螺仪的工作模式后,已恢复日常的科学观测,设备运作总体稳定。“高龄”的哈勃望远镜在今年4月就曾因陀螺仪故障进入安全模式,但经过一系列调整,望远镜随后恢复了科
AI数字人何以成为行业“香饽饽”,有哪些新特点?
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上海法治文化节上,AI数字人普法成为亮点。不少网友表示,在AI数字人的宣讲下,干巴巴的法条变得生动了。
追光十年|闯入“无人区”,他们研发出全球领先的国产医学影像设备
十多年前,PET领域被少数几家跨国巨头占据,如何突围而出、自主研发出赶超国际领先水平的国产PET/CT,并持续创新迭代?来自上海的一支科研团队,用13年时间实现了一系列突破,创造了诸多第一。
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已具备执行发射能力
记者6月30日从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现场指挥部获悉,经多方评估,该发射场已具备执行发射能力。
“北脑二号”填补国内脑机接口技术空白
在近日开幕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10项重大科技成果集体亮相,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北脑二号”就是其中之一。它填补了国内高性能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空白,让脑机接口从科幻片里走向现实。
人工神经网络准确预测雄性果蝇求偶行为
近日在线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的一项新研究说,美国研究人员采用被称为“敲除训练”的策略,训练出可模拟雄性果蝇视觉神经系统的人工神经网络,能准确预测雄性果蝇看到潜在配偶时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