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6日举办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昇腾人工智能产业高峰论坛上,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相关研究机构编写的《中国AI for Science创新地图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会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志耘介绍,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日益表现出突破传统科学研究能力瓶颈的巨大潜力,正在成为全球科学研究新范式。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紧跟世界前沿,研究热度高、能力提升快,形成良好发展态势。《报告》以可视化形式从多结构类型融合的数据、多领域特点融合的基础软件、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多样化融合的算力等创新要素维度,为促进我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供客观观察。
《报告》通过分析全球已发布的AI for Science成果发现,中国、欧洲和美国大幅领先,我国AI for Science论文发表数量最高。同时,国内外知名高校、大型科研机构和头部企业均十分重视AI for Science,国外的谷歌、英伟达、DeepMind,国内的华为、百度等机构都在积极推动全球AI for Science发展。
《报告》指出,在政策指引下,我国AI for Science发展迅速,涌现出“MEGA-Protein”、 “鹏程.神农”、 “东方.御风”以及盘古天气等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PaddleScience、MindSpore Science等国产化AI for Science基础软件也日益成熟,为AI for Science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集、基础模型及专用化工具。
《报告》指出,深势科技和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的DeePMD、华为的MindSpore Science,百度的PaddleScience等一大批AI for Science基础软件相继涌现,并在积极推动开源。
在算力方面,《报告》通过调研全国范围内的算力基础设施分布情况发现,我国算力建设聚集度高,北京、广东、浙江、上海和江苏近5年人工智能加速卡销售量占约全国的90%,中西部省份的算力资源还有待拓展。
《报告》对国内正在开展的80多项AI for Science研究的调查分析发现, 在当前最活跃的五个重点科学研究领域中,生物医疗、化工/材料等领域的AI for Science发展迅速,成果最多,其他领域AI for Science还处于起步阶段。从特征上看,我国AI for Science技术正在各科学研究领域实现专业化的单一场景应用,已经展现出巨大的产业化潜力,但还没有出现跨领域的通用AI for Science模型。在应用和落地方式上,提供服务平台和套件是当前主要落地方式,其他落地模式还有待探索。
赵志耘书记指出,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当前正处于突破性发展的关键窗口期,但同时也面临着要素供应、协作机制等诸多挑战。建议持续强化AI for Science领域研发支持、有序推动科学研究数据开放共享、加快完善基础软硬件技术生态体系、统筹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以及深化拓展AI for Science领域国际合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