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又称气象预报,维基百科上给出的定义是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今天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数据(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等等),然后使用对大气过程的认识(气象学)来确定未来空气变化。

抛开抽象的文字概述,单从情感而言,无论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还是各地遗留下的龙王庙,都反映出民众对于渴望了解天气变化的文化情结。如今,在我国伴随着“风云”系列卫星升空运作,现代探测技术和高速计算机支持,人们摆脱了“看天生活”,人定胜天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近期,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暴雨、热浪等气象灾害让我们再次意识到大自然威力的同时,也不禁思考,经过几十年对现代气象系统的建设,发射了多颗气象卫星,为何气象预测还是不尽如人意?

气象预测:从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很遗憾,天气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本质上是无法准确预报。而天气预测就是在这个注定预测不准的系统中寻找确定性的概率。”墨迹天气高级副总裁黄耀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到,彼时的他刚刚在2023服贸会上完成商业气象已经成为我国气象防灾预警体系重要补充的观点阐释。

对于从事气象行业多年的专业的气象人,黄耀海的这句话本身就充满“黑色幽默”的色彩。然而,事实上由于天气系统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混沌系统,计算中,初始状态的一个微小差异,可能也会导致最后的结果大相径庭。在气象预报当中,温度、气压、风力和湿度都会左右实际天气状况,加之天气情况瞬息万变,地形地势也会对其造成影响,这就导致即便在同一区域,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也会不同。

“天气是一个混沌系统,从现有技术看,虽然100%能预测准确天气很难,但这不能代表天气不可以为我们所用。”黄耀海表示。虽然,天气预报无法避免预报的时间越长,不确定性越高的事实。但以现有的计算技术,48小时之内的预报可以做到大致准确。这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能源供应,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促进旅游业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反映在市场中或许有更为直观的体会,中国气象局和国家统计局表示,国内按需定制气象数据服务市场的潜在规模是2000亿人民币;全球市场上,美国气象相关的产业价值达到 1600 亿美元,欧洲为2600亿美元,日本为100亿美元。气象行业中也由此衍生出著名的“德尔菲气象定律”,指的是,你在气象信息服务上每投资 1 美元,便有可能得到 98 美元的经济回报,投入产出比高达 1 : 98。

于是,在各方需求的推动以及提高社会整体效益的初衷下,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要求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加快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蓬勃发展的商业气象与墨迹天气的“增长飞轮”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商业气象产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根据研究机构调查显示,2022年国内气象服务市场规模约222.5亿元,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不过,对于我国商业气象发展而言,如何定义商业气象服务与政府气象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成为气象企业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不同于政府提供的基础服务。我们商业气象服务,更多地集中在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多样性服务,是政府服务的补充。”黄耀海讲到。在他看来,在我国,政府提供的是基础性和重要气象服务保障。例如,中国气象局牵头建立的气象预警体系,帮助各地政府应对气象灾害。

除了政府提供的基础服务,从事不同行业的个人以及企业也需要了解具体的气象信息指导他们工作生活。例如,远在云贵高原上的从事花椒种植的人们,需要根据天气调整花椒晾晒时间;外卖平台在气象服务的帮助下,在送餐时长、用户赔付、运力调度等方面为穿行在城市之间的外卖小哥提供指导……

而这些具体行业、具体人对于气象服务的具体需求,正是商业气象发展的广阔天地。在我国商业气象产业的快速发展下,如今也涌现出包括墨迹天气在内的一批优质气象服务公司。如同天气的变化莫测,市场的变化也影响了企业间对市场的不同理解。

“因为企业成长环境带来的影响,墨迹天气通过C端与B端互助的增长飞轮,带动企业快速发展。”

在黄耀海看来,不同于业内其他友商发展之初便将自身定位在服务B端客户。成立于2010年的墨迹天气,经历了完整的中国智能手机发展。早在智能手机发展初期,厂商还没有为手机提供天气预报的预装程序之初,墨迹天气所开发的个人APP,便成为手机必装APP。据Analysys易观2017年发布的《中国天气应用市场监测报告》显示,在中国天气应用活跃用户里,墨迹天气覆盖率达69.1%。尤其是,经过“35°计划”等品牌活动更是提升了墨迹天气在普通用户间的影响力。

如今,商业气象市场在企业级B端方面发展迅猛。依靠在C端方面积累的品牌影响力,墨迹已经服务了20多个分支行业的200多家B端用户。服务内容不只局限于标准化的气象监测,同样也需要深入到行业之中,了解不同行业对气象的需求。比如为赛车赛事提供策略支持、提供提前5分钟的公众服务、为政府提供应急管理部精细化气象应急辅助决策、为移动端提供实时灾情图片收集的工作、为环境保护部提供“空气质量发布”APP等等。

“在C端APP上,我们针对专业用户所开发的会员服务,一定程度也支持了中小微企业发展。”黄耀海表示。

传统的市场划分中,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也被划分在B端用户之中,一般市面上针对B端所研发的气象产品价格对于他们而言负担过重。对此,墨迹天气通过自身APP的会员功能,巧妙地将这些“泛B端用户需求”转移到C端APP的会员功能之中,不但满足了他们对于气象功能的需求,而且降低了他们的负担。

“我们有位专业用户,他经营着一家小型木材企业,他会利用我们墨迹天气APP的会员服务,帮助他选择晾晒木材的时间。”黄耀海讲到。

据了解,墨迹天气APP所打造的会员产品,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更具价值的精细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在会员服务中,除了享受基础的天气预报信息服务外,在大雨、台风、雷雨、台风时还支持有用的防灾和灾害信息查询。比如台风预报就可以通过当前台风、历史路径以及登陆信息查询帮助台风区的用户安全度过台风季;通过从“墨迹天气”APP用户发送的云照片中自动识别可能引起雷暴的云,并结合云的运动、温度、湿度和风等天气数据进行分析,形成“雷雨预报”尽快引起用户注意;在维修工作、建筑工地、活动场地,在中暑级别达到“极易中暑”级别之前,建议工人、工作人员和观众等及时休息和补水等。

墨迹天气的“技术力”

任何商业模式的成功,都离不开产品和服务。墨迹天气也是如此,黄耀海介绍,自墨迹天气成立之初,就一直致力于气象科技创新,并在行业内率先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应用于气象数据分析。且墨迹天气在气象大数据挖掘和积累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不仅与中国气象局、北京气象局的国内专业机构合作,还会与国际专业组织合作,获得海量气象数据资源,从而提升预报准确率。

在此次2023服贸会上,墨迹天气也带来了最新的研发成果“全球雷达融合降水服务产品”,用于提升墨迹天气对于降水的预测能力。黄耀海认为,全球变暖已经到了升温1.5℃的关键临界点,未来由于升温带来的极端降水的气象现象的频率会大幅增加。

“基于这样的担忧,我们研发了‘全球雷达融合降水服务产品’通过更好整合气象数据,帮助用户防患于未然。”黄耀海讲到。据悉,墨迹天气的“全球雷达融合降水服务产品”利用收集到的气象数据,采用端到端的AI技术,通过人工智能和模式数据的融合,进行预测云在未来移动的方向、下雨积雨云运动的方向等。

目前,该产品不仅实现了将墨迹天气0到48小时天气短时预报的能力整合,而且将产品适用范围拓展到海外,为用户有关出国的相关活动提供了便利。

在谈到人工智能大模型对于气象行业的影响,黄耀海表示,传统的气象预测是数值模式,通过大气物理方程式结合超级计算机进行数据运算。与数字模式相比,人工智能是通过对历史气象发生数据对现有气象结果进行推测,二者各有优势。

“对于不同的技术路线,墨迹天气是海纳百川的态度,只要能为气象预报带来有效性、准确性,我们就会采用。而对于相关科技的发展,我们也会持续不断跟踪。”黄耀海坦言。

点赞(282)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